昨天提到支教的事,收到几条询问私信,不那么正经靠谱地回答一下。

我参加的支教组织叫美丽中国(Teach For China),主页在这里

TFC有很多宣传片,最有名的要算姜文监制的那版,不过一看就知道是外人拍的片子。我自己比较喜欢上面这一版,我猜是某个前同事剪辑的,讲到了关于支教很重要的一些话题。

  • 关于支教时间

最近几年流行的说法是“短期支教不值得提倡”,这是有道理的。

我听说的短期支教(少于一学期)大多是大学生寒暑假的实践活动,这种我觉得可以改个名,不要叫“支教”,改叫“陪孩子过寒暑假”。当老师是挺专业的一个活,不是今天到村里,明天就能站上讲台当老师的,也不是陪小朋友做做活动就能称为老师的。TFC在面试的时候就有讲课环节,每个人被扔进山里的学校之前要经历一个月的集中培训,每天写教案上课、被听课评课、讨论反馈、修改教案,第二天又重新循环一轮。如果是短期支教,恐怕很难花这么久系统培训。

除了欠缺专业性,短期支教能做的事非常局限。比如,真正跟山里的小朋友接触过就会发现,他们最缺乏的是阅读,除了课本之外的阅读材料几乎为零,阅读习惯就是从不阅读。阅读量不够,缺少文化刺激,导致缺少思考,继而影响基本逻辑和判断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为了提供阅读材料,我和同事花大半年做了图书馆电子化项目,为了改变阅读习惯,我每周在自己班上抽出一节晚自习做阅读课。阅读无法速成,全靠细水长流的积累,坚持一年也未必能见到改变,一个月两个月又能做些什么呢?

另外,大多数支教的人都是抱着影响学生的心态去的,这没有错,但更有效率的其实是影响当地老师和学校生态。改变当地老师的教育思维,从而影响更多学生,不至于在支教老师走后一切回归原样。这很难,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。

  • 关于水灵灵的大眼睛

得益于十几年前希望工程海报上的小女孩,以及许多宣传片展现的影像(包括上面这段),很多准备去支教的人可能会笃信山里的小朋友都扑闪着大眼睛,充满求知欲。事实当然不是这样,甚至恰好相反。

50人的班级,只有三五个好学机敏,剩下四十几个,一半是努力却不得要领,另一半是相当干脆的自我放弃。关于努力的那一拨,因为发育不良,家庭教育缺失等种种原因,他们的理解能力差不多比城市的同龄人低一两个年级,却必须用着相同的教材,参加相同的升学考试,往往同一个知识点讲解十几二十遍底下仍然一脸茫然(我当时教四个班,每个知识点也就重复七八十遍吧)。关于自我放弃那一拨,他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,每天所想的就是赶紧混到毕业,好出门打工挣钱。并不能怪他们,这就是他们周围成年人的样子,他们能想象的只有这一条路。我的一个学生,在一学期里卷铺盖逃跑了两次,跑到最近的市里找活干,因为年龄太小被遣送回来。面对他们,我其实很难发自内心地讲出:努力看书听课,你往后的人生会不一样的。

每天为四十几个小朋友心塞,从三五个里得到一点安慰。却始终要记得,那三五个即使没有我也能学得很好,剩下四十几个才是我在这里的原因。

  • 关于他们的生活

起初我天真地以为,上好课就行了,并不打算过分深入学生家庭。一方面是因为深入家庭很难,语言是与家长沟通的障碍,来回一整天的山路是家访的障碍。另一方面是我没有勇气去撕开家庭这个缺口,背后的离异、贫穷、留守、暴力都远超出我有能力插手的范围。后来意识到学生的许多问题终归要回到家庭去解决,割离学校和家庭是行不通的。之后也试着家访,跟学生聊家庭话题,但做得都不多,回想起来有点遗憾。

关于这一点,有个前辈做了件很厉害的事,他疏通政府,拉来投资,帮助当地办起工厂,学生家长有活可做,不用外出打工,减少了留守儿童。另外有些同事帮村民开网店,销售自家产品。甚至有几个同事项目结束后仍旧留在当地做这些事。

改变教育现状确实不仅仅是学校里课堂上的事情。

  • 关于他们的改变

在村里待得越久,越容易清醒地认识到,要对农村教育产生哪怕一丝影响是一件多难的事。我根本不敢拍着胸脯说,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,有一些好的改变是因我发生的。只好常常以这个故事安慰自己:

男孩在海滩上把那些被潮水抛上来的小鱼扔回海里。有人说:“这么多,你救不过来的。”“我知道。”小男孩回答。­“哦?你为什么还在扔?谁在乎呢?”­“这条鱼在乎!”男孩儿一边回答,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。

即便只影响到一个学生,那就是他的全部人生。

  • 关于我的改变

终于有一道能明确回答的题了:两年时间我的改变很大。

要说最大的改变,可能是同理心。世上大多数事情,没有亲身经历过,很难感同身受。从前,“山区”“贫困”“留守儿童”“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不足1美元”“教育不平衡”这些词句对我而言是抽象概念,它们能激发我的同情和难过,但也不过如此了。现在,这些词句是有血有肉的回忆,颠簸的山路,饭碗里的馒头,某个学生的脸,四季不变的人字拖鞋,泥土飞扬的运动会,三分之二不及格的试卷,它们引起的复杂情绪绝不是同情难过几个字能涵盖的。经历过那两年,我不可能再说出“穷就少生孩子”“穷是因为你不努力”“凭什么降分录取农村学生,你穷你有理么”这样的话。单靠书本、影像和他人描述很难触及另一群人真实的生活现状,我以前做了太多自以为了解而妄下论断的事。也是在那两年,深切感到自己的幸运和受之有愧。仅仅因为出身在沿海地区,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我正好处在受益那一方,才如此轻易走到现在。

除此之外,过了两年日常停水停电,晚上饿极了买不到食物恨不得下山偷玉米吃的日子,莫名对自己的生存能力十分自信,被扔到哪大概都能存活。

问我后不后悔?当然不,否则也不会花两个小时写这些了。

评论(22)
热度(173)

© 冬瓜茶和糯米饭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