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了一场关于中文研究的讲座,似乎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:为什么我在文章里写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很抗拒使用“他/她”,而宁愿不断重复冗长的亲属称谓“爸爸/妈妈”。

逻辑是这样的:

1. 中文里没有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可以套用的打招呼用语(如日语中的「こんにちは」),“你好”多用于正式场合,“嗨”原本就是舶来语,而且只适用于随意场合。中文里也没有通用的语法化敬称(如日语中的「さん」),“先生/小姐”有场合局限,日常中出现比较少。--这是背景。

2. 设想一个场景,妈妈带着小朋友遇见了公司女同事,接下来很可能发生这样一段对话:

妈妈:“快叫‘阿姨’!”

小朋友:“阿姨!”(可能会说“阿姨好”,不过在我们家的方言里加上“好”字就比较别扭了)

“阿姨”这一称谓实际上承担了礼貌地打招呼、表示尊敬的功能,可以算广义上的敬称。

3. 把陌生人纳入亲属关系网中,以“叔叔/阿姨/伯伯”等亲属称谓来称呼,这是中文里的一种敬称方式。通过与对方缩小距离,把对方纳入自己的圈子来表达敬意,此处形成了“内<->外”对立,“内”为敬。日语正好相反,通过与对方扩大距离,把对方抬高到上方来表达敬意,形成一种“上<->下”对立。--这一条是否能如此断言还需要仔细思考。

4. 三种人称中“我”和“你”在距离上很近,证据之一是“咱”这个人称代词曾经既用于表示“我”,同时用于表示“你”,在一部分方言里至今仍然是一二人称通用。相对而言,“他/她”就很疏远,有强烈的排他感。以上一条的内外关系来讲,显然“我”、“你”同属“内”,“他/她”属于“外”。这就导致“他/她”含有“不那么尊敬,中立”的语感,证据之一:(自己尊重的)老师在场的情况下,你与别人谈论起老师时,会说“X老师怎样怎样”,而不会说“他怎样怎样”。

5. 为什么不愿用“他/她”来指称“爸爸/妈妈”,因为第三人称中隐藏着“不那么尊敬,中立”的语感。

论证完毕。虽然细究起来能找出不少漏洞,至少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逻辑链。

评论(23)
热度(22)

© 冬瓜茶和糯米饭 | Powered by LOFTER